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【原】中华文明的坎坷与传承。甲骨文字典说字——焚

【导读】

‌侧重字形演变:‌ “焚”甲骨文明确为“林下火”或“手持火把焚林”,学界共识其焚烧本义。‌侧重本义起源:‌ “焚”本义是“烧田”,即古代焚烧山林开垦荒地的耕作方式。‌侧重文化内涵:‌ 从焚书浩劫到雅致焚香,“焚”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毁损与传承的深刻记忆。【焚,甲骨文字典】

今天我们学习甲骨文字典的第1116页和1117页这个字,它的甲骨文写法也是非常的直接,上边是木,两个木就是林,下边是火。在甲骨文当中的山和火容易混淆,因为这个字它为什么是火,因为有一个写法下边还有一只手拿着火把的意思,所以这个明确就是火的意思。后来,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,就变成了小篆的写法。小篆的写法它上头是林,林中间还有两个叉子,然后下边是火,这个字再变成隶书的时候就变成了林和火,这个就是后来焚烧的焚。

焚这个字得到了学界统一的共识,没有任何的歧义,在甲骨文字典上说从林从火,或者从林从又持火,这个写法像火炬之形,有的时候是又,有的时候它是两个手,看来这个火把够大的,非要两只手拿着,那两只手的这个字念gong,后来变成了拱,其实和共是同源的。这个很显然就是手拿着火把焚烧,就是会焚烧之意。

【焚,演变】

说文解字中说:焚,烧田也。干嘛烧田呢?这个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,这个烧田原来的时候要开垦荒地,什么叫开垦呢?有一个地方长了很多的草与树,尤其是长树的地方就没法种庄稼,如果要种庄稼得把那些树和草都得拔掉,砍掉,拔掉砍掉多费劲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烧掉。在上古时期的时候叫“涸泽而渔,烧山为田”。

【烧山为田】

大家还记不记得讲过豳那个字的时候,后来有一个《诗经》的篇章就叫《豳风》。豳这个字当中其实从是火不是山,当然后来在演变的过程中就变成山了,就是在放火烧山的过程中,这个地方不光是把树和草都烧了,还把那个里边的动物也都给烧出来,赶出来了。所以,一烧山的时候从山里出来很多很多的猪,这个地方就叫做豳,这是豳的一个来历。当然这里头说的其实反映了当时的一个开荒开垦的一种方法,要放火烧山叫烧田野,其实烧的是这块的林地,然后把它变成农田,简称烧田野。这是焚这个字的甲骨文中的写法,以及文字演变的简单的一个介绍。

【豳,小篆写法:经常有野猪出没的地方。甲骨文字典说字——豩】

后来呢,随着咱们中国文化以及历史的演革,焚这个字就有了更多的含义。开始说的是烧山的时候把这个林草全给烧了。

后来的引申义凡是用火点着都叫焚。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事件:焚书坑儒。焚开始的时候说的是放火烧山,后来烧啥都可以叫焚。

《韩非子》:焚林而田。这个说的很直接,是刚才我们说的古代的一种耕作的方式,开垦的方式叫焚林而田,这是它的本义,后来呢,就引申成烧了。

【焚书坑儒】

当然说起这个焚的话,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叫焚书坑儒,这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,当然各有说辞,反正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把之前留的书要烧掉。烧书这个事,也不只秦始皇一个人干过,在中国历史上有,还有后来人,据说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,大家听说过吧?反正清朝的时候有一个皇帝,这个皇帝兴起文字狱,而且兴这个文字狱期间烧掉了传世典籍,很多很多不可估量的都给烧了。所以焚书坑儒这事不是秦始皇的专利,到了清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,就是建立新中国之后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。

历史记载显示,在特殊时期曾发生过"破四旧"运动,大量珍贵典籍遭到损毁。正因如此,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留存至今的传世经典更显珍贵,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,更展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。即便历经浩劫,我们仍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,足见先人智慧之深厚。这些典籍穿越千年留存至今,若我们不去研读传承,岂不辜负了先人的心血?因此,我们应当重视对甲骨文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,让更多人真正领悟并践行祖先的智慧。【太极八卦香薰,中医师父送给我的】焚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雅致的活动。如今,香道文化已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形式,除了传统的线香外,还有盘香、艾香、金香等多种品类,更有八卦香薰、倒流香等创新形式,充分展现了当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。在众多香道形式中,焚香以其独特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,堪称最雅致的一种。

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,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香道文物。最著名的当属唐代以前的"玲珑球"香具,其精巧的设计令人叹服:无论怎样转动,内置的香都不会掉落。这种巧夺天工的工艺,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。时至今日,我们更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,让香道文化继续滋养现代人的生活。

文字整理:淑群

Copyright © 2088 U20世界杯_u20世界杯葡萄牙 - kwll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